private1998616

20岁生日想对自己说的话

没想到自己都已经20岁了。
以下内容真的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那种。
记得一个月前读完了青山七惠问鼎芥川奖的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记得初中以前看学校订阅的报刊《新读写》的时候有这本小说的节选。当时看到小说节选的左侧是青山七惠的脸,眼睛很大,能看穿一切的样子,让我有些期待地想读下去,但是看完,像是白开水一样,一点都没有小说读完剧情的酣畅淋漓。
怎么就这样呢?我心里想。
在19岁的末梢又读了这本小说,这次读得意外地顺畅,就是想泡了柠檬的温白开,不能边看电视边读这本书,最适合的地方是坐在去学校路上的公交车上,拉上帘子,半透光的样子,最适合读这本书。
这本书没有复合或是出轨,没有那种最直接水到渠成甜到忧伤的爱情过程,记录着自己心中的每一个瞬间和状态。
和日语老师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她说了一句,私小说在日本也越来越流行了。
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过分渲染,只是本实地叙述自己生活的一切,这句话中重点词是“自己”。
以前看过一些论断说是拒绝在小说里出现任何类似于“想”、“认为”这样没有生机的动词,但是大家都这么认为,就一定对吗?
这是给自己20岁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第一个命题:认识是流动的。
从认识是流动的这个命题出发,我们知道我们往往会受自己的环境、生理心理或是其他东西影响。推出了下一个命题: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必然有局限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勇敢地提出反思和批判。葛兰西说过人是生而本能的是知识分子,但我们往往受到环境影响,排斥对于知识的学习。因此人必须终身学习,这是对自己未来的要求。
足够的知识是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但是足够的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于思维的枷锁,看似矛盾。但是我们要分清楚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学校在之后的阶段要让学生敢于直视平视所有的知识,所有的经验所得,而不是俯视或是仰视。拒绝所有的“显然”或是“这不是很明显的吗?”这是对于知识的一种崇拜,当做一种信仰。我们学习过三段论,如果你对于论据内容用未经考察,显然成立的态度,那么这样的论证必然是漏洞百出的。
对于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要是有建立在直视知识和经验所得上,即“有意义的问题”,或者说是“真问题”。在这里拿我的经历举个例子吧。就是我做了一个社会观察作业,就是调查上海某区的图书馆的盲文图书提供有没有满足视力障碍的人,但是经过和盲人按摩师傅聊天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更习惯用喜马拉雅听小说。这就是前面一点“盲人用盲文书,这不是显然的吗?”但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问题的建立要以审慎的态度观察之。
之前说了不少理性的内容,但其实人要有批判思维理论绝对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怀,这是必须的。人性的关怀源于自己是“人群”这个整体的一份子,要终生思考如何和身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永恒的问题。这是历史的胜利。我们从历史观察,这个想法出现过偏移,出现危机,可能现在也有这诸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和任务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无论人在科技的发展下成为什么样态的人,只要这个问题大家都有思考,那么人还是高级的动物,是历史的胜利者。
在其中我觉得人性的关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剥夺他人一切的权利,包括体验生活的权利。再举个例子,记得我评估课老师讲课的时候说过假如洗手有7部,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其中六步,一步始终做不到,是那种由于障碍可能产生的,那他还需要洗手吗。当时我说了不需要,但老师说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或者说一句话吧。一个小女孩有类似于渐冻人的症状,但是很活泼开朗,做评估的时候小女孩不知道自己身患此病,还和老师说,你说老师我为什么觉得自己头好重呢。自从我真的不忍心再做一个剥夺者了。
如果概括地说,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终身学习,审慎提问,严谨思考,坚守人性。
希望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回过头看自己的时候,能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吧。

评论(9)
热度(8)
©private1998616 | Powered by LOFTER

【养老 吃饭】
No Z-Turns.
Originality. Creativity. Innovation.